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别比赛中,一位名叫姜鑫瑞的少年选手吸引了全场目光,年仅12岁的他华体会官网,以出色的战术意识和冷静的场上表现,成功摘得花剑个人赛铜牌,赛后接受采访时,这位少年剑客语出惊人:“每场比赛都让我华体会登录更加自信,因为站在剑道上,你只能靠自己。”
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四年前,当时8岁的他在学校课外活动体验课上第一次拿起花剑,便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一次穿上击剑服,虽然觉得有些笨重,但那种手持长剑、面对面博弈的感觉让我着迷。”姜鑫瑞回忆道。
他的启蒙教练李俊峰至今还记得这个身材并不出众但眼神专注的孩子:“鑫瑞刚开始训练时并不是最有天赋的,但他有两大优点:一是善于思考,二是极其自律,他总会反复研究每一个动作的细节,训练结束后还经常独自加练。”
这种自律和思考能力在比赛中转化为显著优势,在过去两年中,姜鑫瑞的成绩稳步提升,从最初的首轮出局,到后来能够进入淘汰赛,再到如今站上全国比赛的领奖台,他的进步有目共睹。
当被问及比赛带给他的最大收获时,姜鑫瑞毫不犹豫地回答:“自信”,他解释道:“每次比赛都是一次考验,不仅是技术的考验,更是心理的考验,当你独自站在剑道上,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你和对手,每一次交锋,每一次得分,都在告诉我:你可以做到。”

这种自信并非与生俱来,姜鑫瑞坦言,自己曾经是个比较容易紧张的孩子,特别是在重要比赛的关键时刻,手都会发抖。“但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控制情绪,深呼吸,专注于技术动作,相信自己的训练成果,越是关键的时刻,我反而越冷静。”
半决赛中,姜鑫瑞与最终夺冠的选手战至14平,最后虽以一剑之差落败,但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出击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那场比赛我没有遗憾,因为我已经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而且我知道,通过更多训练,下次我能做得更好。”
“场上只能靠自己”——这是姜鑫瑞多次强调的观点,击剑是一项个人运动,选手上场后无法得到教练的直接指导,每一个决策都需要自己独立做出。
“在剑道上,你没有时间犹豫,必须在瞬间判断对手的意图,同时决定自己的战术。”姜鑫瑞说,“平时的训练中,教练会教我们各种技术和战术,但到了比赛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完全取决于自己,这种独立性是击剑运动最大的挑战,也是它最大的魅力。”
这种独立决策的能力不仅体现在体育比赛中,也影响了姜鑫瑞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他的母亲告诉记者,练习击剑后,鑫瑞变得更加独立和有主见:“他学会了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遇到问题也会先尝试自己解决而不是依赖他人。”
击剑运动要求选手同时具备精湛的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姜鑫瑞每天放学后都要进行两到三小时的训练,包括体能、技术和战术等多个方面。

技术训练枯燥而艰苦,一个简单的弓步刺击动作,他需要重复成千上万次,直到形成肌肉记忆,战术训练则更加复杂,需要研究不同对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心理训练同样重要,姜鑫瑞的教练引入了多种心理训练方法,包括 visualization(可视化训练)——在脑海中模拟比赛场景和应对方式。“我经常在睡前想象自己比赛的情景,如何应对各种情况,这帮助我在真实比赛中更加沉着。”姜鑫瑞分享道。
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姜鑫瑞必须平衡学业和训练之间的关系,这并非易事,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时间管理是关键。”他说,“在训练日,我会利用课间和自习时间完成部分作业,训练结束后再完成剩余部分,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累,但击剑让我更加专注,反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他的班主任老师表示,姜鑫瑞在班上成绩一直保持中上水平:“他能很好地平衡训练和学习,这种自律能力远超同龄人,参加比赛虽然会耽误一些课程,但他总会主动找老师补课,从不落下学习。”
谈到未来目标,姜鑫瑞的眼睛亮了起来:“短期目标是在明年的全国比赛中进入决赛,长远目标是希望有朝能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加强体能训练,提高速度和耐力;深入研究对手的比赛录像,找出自己的不足;参加更多比赛,积累经验。
“我知道前路充满挑战,但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姜鑫瑞说,“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直面挑战,相信自己,永不放弃。”
这位少年剑客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击剑运动,他的教练李俊峰表示:“姜鑫瑞证明了,通过努力和坚持,普通人也能取得非凡成就,他的经历是对‘场上只能靠自己’这句话的最佳诠释——我们都要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对挑战。”
随着击剑运动在中国青少年中的普及,越来越多像姜鑫瑞这样的年轻选手正在崭露头角,他们用手中的剑,不仅挑战着对手,更挑战着自我的极限;不仅争夺着奖牌,更收获着成长与自信。
在剑道这个方寸之地上,这些年轻剑客正在书写着自己的青春篇章,一招一式间,展现着新一代中国少年的风采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