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夏季篮球论坛的闭幕仪式上,华体会入口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以一场题为“新时代篮球的挑战与机遇”的演讲,引发了体育界的广泛关注,面对近年来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的起伏表现以及国内职业联赛发展的多重压力,姚明首次公开回应了外界对CBA联赛规模与竞争力的质疑,并明确表示:“中国篮球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我们从未停止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他特别提到,CBA联赛的扩军计划已被纳入长期规划,但需以“稳中求进”为前提。
改革之路:从青训到职业化的系统性布局
姚明在演讲中回顾了自他2017年担任篮协主席以来推行的多项改革措施,包括双国家队制度、选秀机制优化、以及青少年培训体系的完善,他强调,篮球发展的根基在于人才储备,而CBA作为顶级职业联赛,必须与基层青训形成有效联动。“我们过去几年重点解决了青训与职业联赛的断层问题,”姚明举例称,“如今CBA选秀的参选人数和质量显著提升,2024年有超过70名大学生球员报名,其中15人成功签约,这说明校园篮球正在成为职业化的重要补充。”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男篮世界杯的失利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资格赛的遗憾出局,让部分球迷对姚明的领导能力产生质疑,对此,姚明坦言:“竞技体育的成败是华体会常态,但我们需要从失败中提炼经验。”他特别指出,国际篮球的竞争格局已发生巨变。“亚洲球队如日本和菲律宾的崛起,提醒我们必须加快适应节奏,CBA联赛的强度与赛程设计,需进一步对标国际标准。”
扩军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于CBA是否扩军的问题,姚明首次给出了明确信号:“扩军是联赛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时机和标准至关重要。”目前CBA拥有20支球队,最近一次扩军还需追溯至2014年,近年来,多座城市表达了组建职业球队的意愿,例如西安、长沙等地均曾提交加盟申请,姚明表示,篮协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评估扩军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案。“我们考虑的因素包括城市篮球基础、市场潜力、资金稳定性以及青训贡献能力,扩军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生态优化。”
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业界讨论,支持者认为,扩军能激活区域篮球市场,吸引更多投资;反对者则担忧盲目扩张可能稀释联赛竞争力,前国手、现篮球评论员王仕鹏在访谈中分析:“CBA需要更多高水平比赛,但如果新球队实力悬殊,反而会影响观赏性,姚明提出的‘稳中求进’是合理思路,或许可以借鉴NBA的发展联盟模式,先建立次级联赛作为缓冲。”
商业与科技:驱动联赛升级的双引擎
除了规模扩张,姚明还强调了商业运营与科技融合对联赛未来的影响,2024年,CBA与多家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裁判辅助、球员训练及球迷体验中的应用,智能数据系统已能实时分析球员跑动轨迹和战术执行效率,为教练组提供决策参考,姚明透露,2025-2026赛季可能试点“虚拟现实直播”,让观众通过VR设备沉浸式观赛。“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篮球文化的手段。”

在商业层面,CBA的版权收入和赞助金额在2024年创下历史新高,但姚明指出,联赛的长期健康仍需依赖多元化营收。“我们正在探索更多跨界合作,比如与文旅产业联动,将比赛打造为城市名片。”球员个人IP的开发也被提上日程,姚明以新星赵维伦为例:“他的球衣销量在2024年季后赛增长300%,这说明球迷渴望看到有故事、有特色的球员。”
未来展望:信心源于体系化建设
尽管挑战重重,姚明对中国篮球的信心始终未减,他总结称,国家队的成绩波动不应掩盖整体进步。“我们的U18男篮在2024年亚锦赛夺冠,女篮在奥运会斩获银牌,三人制篮球更是连续两届奥运登顶,这些成就证明,金字塔体系正在发挥作用。”对于球迷关心的“归化球员”政策,姚明回应称,篮协会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符合长远规划。“归化是短期补充,而非长期依赖,核心仍是培养本土精英。”
演讲结束后,姚明与现场青年教练进行了互动,一名来自新疆的教练提问:“西部地区的篮球资源相对匮乏,CBA扩军是否会优先考虑政策倾斜?”姚明表示,区域平衡是扩军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我们希望让篮球的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随着论坛落幕,姚明的发言不仅回应了当下的争议,更为中国篮球的下一步发展勾勒出清晰框架,扩军的可能性、科技的深度融合、青训的持续投入——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弹性的未来图景,正如姚明所言:“篮球场上的每一分钟都在变化,但我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与信念从未动摇。”